记者 李幸
见到约翰(John)是在民心佳园小学,5月26日这个星期六上午。有着1.85米身高的他,一次次地俯身在不足一米高的课桌上,挨个和30多个同学说英文。“grow up”他大声重复着,生怕声音小了,盖不过其他学生的吵闹声。
约翰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教,不过,他现在拥有另一个身份——民心佳园市民学校的志愿者。
外教成了社区市民学校志愿者
巴掌大的笔记本上,写满了英文单词,与之相应的不是中文汉字,而是苹果、葡萄、樱桃等写实的水果画。
这便是只会说中文的8岁的张爽,和只会说英文的约翰交流的课堂笔记。
约翰7年前从美国来到中国,经朋友介绍,在川外当老师。去年11月,一次偶然机会,他来到民心佳园,在得知社区里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太好,大多数孩子周末也只是在家写作业或看电视时,约翰和社区市民学校的志愿者柳洪燕交谈后,萌发了给孩子们当外教的念头。
“从筹备到招生开课,只用了两周时间,免费的外教英语课,许多开始家长还不相信。”柳洪燕说,刚开始家长怕上当,担心孩子读到一半就让交费,所以第一次上课,班里只有30多个孩子。那时候也没场地,每周六上午从10点开始到11点半就在市民学校的会议室上课。”
他上课没“纪律”
孩子们有点“闹”
虽然有个中国妻子,但年过半百的约翰仍不太会说中文,不过并不影响他和孩子们的交流。
课堂上,他会想方设法和孩子们沟通。比如教“苹果”这个单词,把英文单词写好后,再在旁边画一个苹果。每写一个单词,先教孩子们集体念一遍,然后再挨个让孩子们读。孩子们课堂上怎样闹,他都不管,只是走到每个孩子课桌前,1.85米个头的他,几乎是把身子弯成了90度和孩子们交流。一个多小时下来,在这个不太热的初夏,约翰的短袖体恤却被汗水浸透。
“听John讲课太好了,很好听的美式英语。不过因为我们有点闹,他和我们交流都要说得很大声,应该很费劲。”家住民心佳园、在巴县中学读初一的邹桐说。
当记者把邹桐的话说给约翰听,他双手一摊,“那是我们的自由交流阶段,所以大家说话比较多,但我不觉得孩子们很吵,这反而体现了孩子们的活力。”
一直做志愿者 公交车费都自己出
从最开始的30多个到如今的60多个学生,约翰把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班,“三年级以上一个班,我自己上课。三年级以下的孩子,让我在川外的学生给他们上课。”约翰还动员了自己的学生来这里做志愿者。
每个周六他都要坐公交车从烈士墓到民心佳园,仅路上就要耗费一个半小时。“要保证在8点左右坐上821,渝通宾馆下车,再转825才能到这里。”去年12月就开始和约翰一起做志愿者的大一学生兰艺告诉记者
约翰说:“这个小区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是特别好,所以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。和小朋友呆在一起我也很快乐,我会一直在这里当志愿者。” 他用手扶了扶眼镜,走到讲台上继续讲课。